上塘河,對拱墅人而言,這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名字。上塘河,又名上塘運河,《史記》記載的杭州歷史上第一條人工疏通河道,是江南運河浙江段故道,最早由秦始皇開鑿,俗稱秦河。古時的上塘河,作為陵水道主要用來運送軍糧和食鹽,曾是杭州往來海寧和入京的水陸要道。
經過一代代人的改造,進入新世紀后,通過城市有機更新和水環境綜合治理,上塘河的河水變清了,兩岸變漂亮了,從舊時的交通水道變成了一條旅游觀光河?,F今這條見證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與變遷的古老河道,又重新煥發了蓬勃生機與活力。
踐行“兩山理念”,古老河道生機盎然
上塘河杭州段共流經下城、拱墅、江干、余杭四個城區,而上塘河拱墅段,南起東新關,北至丁橋路,長10312米,以河道中心線為界與下城區、江干區相接。
在上塘河上,有一座古橋,叫歡喜永寧橋,這座橋已經在河上立了200多年;有一個白墻黛瓦、楊柳拂岸的江南小鎮,是杭州主城區范圍內唯一的一個風情小鎮——上塘河風情小鎮。
為了深入踐行“兩山理論”,發展拱墅河道經濟,2020年,拱墅區上塘、半山兩個街道對上塘河沿岸設施再提升,主要包括對上塘河沿線危房民居和公建配套用房落架大修;完善配套,挖掘開發地下空間;對沈半路沿線外立面整治提升和部分建筑實施改造;對上塘河沿線綠化景觀帶改造提升,以謀劃打造一座集運動休閑、文化旅游、總部經濟為一體,以“明清風格+新中式”建筑為主基調,具有古運河特質的“風情小鎮”,既保留上塘河歷史文化記憶,又發展上塘河生機活力,帶動周邊文化休閑旅游。
上塘街道建設特點
——文化活動與水上運動齊發展
上塘河上塘街道段規劃以石祥路為分界線,南部打造為文化活動展示區,北部打造為水上運動賽會區。
整個功能圍繞“賽事、活動、節事、配套”來展開,把上塘河打造成為“兩區五中心”的功能空間布局。兩區主要為水上運動賽會區和文化活動展示區,五中心分別為:龍舟競技中心、賽事觀賞中心、城市體育MALL、配套商業中心、文創辦公中心。
半山街道建設特點
——以綠道網絡建設帶動區域文化
以上塘河為帶動軸,京杭運河為文化滲透軸,在兩運河之間,沿水系構建出拱墅山水智創綠道網絡。用綠道網絡實現博物館、寺廟、歷史街區、特色街區、公園、八個創意節點等串聯成珠。依托運河水系和環半山景觀帶,塑造山水神韻與現代都市共融的區域特色。
項目進展情況
截至目前,上塘段沈半路沿線建筑外立面整治已完成計劃的70%;沿河游步道、綠化景觀、歡喜永寧橋等節點已完成計劃的60%;皋亭公園提升已完成計劃70%;室外水電正在鋪設中,已完成計劃的50%。
半山段臨畔趣居完成景觀灌木清表、苗木遷移;金家堰已完成彩鋼板圍護,綠道原有石材鋪裝面開始拆除;明園翠徑已完成園路灌木清表、苗木遷移等。
項目整體預計2020年12月底前完成,相信上塘河風情小鎮改造落成后,將必定會給拱墅的人們帶來福祉,展現一幅更美麗的畫卷。